2024年04月29日
微信

气候与环境|从我国今年以来的10场沙尘思考蒙古国环境之殇

作者: 李世光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3年04月25日 13:24 |
播放

从4月份的那场超级沙尘暴开始说起

根据相关统计,2023年1-4月份全国范围内先后发生10起沙尘天气现象。沙尘预警一个接一个,尤其是4月11日-12日的沙尘暴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尤为突出,新疆东部和南疆盆地、内蒙古中西部、甘肃东部、青海柴达木盆地、宁夏、陕西中北部、山西、河北、北京、天津、黑龙江南部、吉林、辽宁、山东、河南、安徽中北部、江苏、上海、湖北中东部等几乎大半个中国的范围出现了严重的扬沙或浮尘天气。

尤其对于居住在南方地区的人们来说,沙尘暴似乎已经有多年时间未见了,为何在时隔多年以后又出现了?

生活在北方的小伙伴自然是吃了许多的苦头,就连过去很少被沙尘暴影响的南方地区也被这场大范围高强度的沙尘暴广泛波及。当大家看着滚滚黄沙来袭,看着天空变成土黄色,看着被沙尘覆盖的街道 ,心里肯定会有疑问——在新闻里面时常能够看到什么植树造林,什么沙漠绿化,甚至某某沙漠可能将会消失,可是说了这么多年,为什么沙尘暴又出现了?而且还这么严重?难道我们在环境治理方面出现了什么篓子?或者说环境治理难道根本就没有这么大的作用?

蒙古生态环境之殇

这事情其实得分开说。因为沙尘暴的原产地并不一样,简单地说,我们可以把它们区分为国产和进口这两个部分。在国产这个方面,我们确实做了很多的工作。比如在过去二十多年的时间当中,我们让多达21万平方公里的荒漠成功变绿,要知道中国一共才960万平方公里,21万平方公里确实是一块相当大的地方了。但是,即便如此,在西北地区仍然有着大片荒漠需要治理,偏偏荒漠治理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毕竟无论是草还是树的成长都是需要时间的,而且治理荒漠可绝对不是把草和树种下去然后浇点水这么简单。

然后,我们也只能努力做好自己负责范围内的事情,出了国境线以后那就是隔壁邻居的事情了,咱们想管也管不了。根据相关专家的分析,4月11-12日的沙尘暴现象当中,沙尘主要来源于蒙古国。

受到全球大气活动影响,春季经常出现北风,从蒙古国往南吹。在这个过程中,风携带着堪称天量的沙尘由蒙古输送到中国。

那么,蒙古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沙子?他们难道不治理的吗?

绝大多数的国人都没有去过蒙古这个国家。相信一提到“蒙古”,绝大多数人们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就是蓝蓝的天空、碧绿的草原、静静的河水,然后还有无数的牛羊。

只是,我们脑补出的对蒙古国的印象和真实的蒙古国的状况可以说是大相径庭,甚至说差了十万八千里都不为过。

蒙古国目前已经有76.8%的土地出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现象,其植被覆盖率更是仅有可怜的7.9%。然后,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中,蒙古范围内有500多条河流断流,400多个湖泊干涸。如果从太空中观看蒙古,我们就会发现蒙古国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一片碧绿,而是满眼黄沙。

进入21世纪以后,蒙古国平均每年有多达57天的时间承受着沙尘暴的肆虐。也就是说,在中国难得一见的沙尘暴对蒙古人来说却是家常便饭。

2021年的蒙古国的一场超强沙尘暴甚至造成了十多人的死亡,几千头牲畜失踪的严重后果。同时,这场沙尘暴还越过了中蒙边境线,横扫了几乎整个中国北方地区,甚至还让朝鲜和韩国的污染指数都呈现指数级飙升。

蒙古国首都是乌兰巴托,这座城市几乎常年被雾霾笼罩着,是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其PM2.5数值一度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所推荐的安全上限的133倍!甚至出现过多次民航客机飞到乌兰巴多机场以后,因为看不清跑道因而无法降落的状况。

因为严重的污染,在乌兰巴托氧气罐并不是放在药店等特别地方售卖的,而是很神奇的跟饮料摆在一起进行售卖。原因是很多蒙古人喜欢喝一种叫做“氧气鸡尾酒”的饮品,顾名思义就是把氧气打到鸡尾酒里面然后饮用。他们觉得这样做就等同于在大草原上呼吸草原上的新鲜空气了,可以帮助他们抵消部分空气污染。

两难选择:要经济还是要环境?

事实上,从古代起蒙古国如今的蒙古国区域就不是现代的许多人们所想象的整个国家是由绿色的草原组成的,蒙古的很多地方都是荒漠和戈壁。蒙古是温带大陆性气候,非常干旱,其年均降水量仅仅只有230毫米。而中国的年均平均降水量却是630毫米。蒙古国不仅降水量很少,而且因为日照强烈,蒸发量非常大。在这样的气候和水利条件下,很多地方都自然而然成为了荒漠和戈壁,适合牧草生长的地方并不多,而这些珍贵的牧场,自然就成为了古代典籍中所谓的“水草丰美”之地。

这些牧场的生态非常薄弱。一旦牲畜数量过多,就会超过其承载能力。正因为如此,蒙古国虽然面积并不小,但是在过去三千多年的历史当中,其人口却几乎一直维持在180万到270万这个范围之内,而包括内蒙古在内的整个蒙古高原的牲畜总量则维持在3400万到5100万只这个范围之内。

如今的蒙古国,生态方面最大的问题就是破坏了上述的这个范围区间,导致本就脆弱无比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了几乎致命性的破坏。上世纪蒙古独立以后,外国专家经过相关勘探,发现蒙古国有着多种矿产资源。此后,蒙古开采了大量的煤炭以及铜、黄金、铀等矿产,采矿业蓬勃发展,成为了蒙古国的对外出口主力。与此同时,蒙古依靠着其他国家支援的大量农业机械设备,在国土上大规模发展农业种植,就这样蒙古国的粮食产量迅速攀升。

悲剧:经济没要到,环境也没了

然而上世纪90年代,全世界风云巨变。蒙古国无论是开采的矿产还是生产出来的大量农产品,都失去了传统的销售市场。种地无法赚钱,矿产也卖不上价格,而游牧业这个蒙古的传统产业也是死路一条。

在过去几十年间,蒙古国的人口增加了好几倍,在这样的情况下,2019年的时候蒙古所有的在栏牲畜总量已经接近了7000万只,可是包括内蒙古在内的整个蒙古高原区域的牲畜总量的上限是5100万只。也就是说,即便不考虑内蒙古,仅仅只是蒙古国的牲畜总量7000万只已经严重超过了5100万只这个上限。通俗的来说,就是牛羊吃草的速度超过了草生长的速度。因此,这样的情况势必造成草场大规模退化的严重后果。

蒙古国还在养殖牲畜的时候大幅度的增加了山羊数量,原因是山羊所产的羊绒价格很高,这样做可以赚到更多的钱。道理是没错的,可是山羊这种动物有着啃食草根的习惯,山羊群所到之处,寸草不生。就这样,原本肥美的草场经过山羊群的“洗礼”之后,就变成了裸露的荒漠。风吹过的时候,便会带起大量的尘土。

采矿业同样是破坏生态环境的大户。原因是采矿过程当中需要用到大量的水,以便去除矿石中的杂质。可是偏偏水对于蒙古来说就是他们的命脉,为了发展采矿业,蒙古不得不大量采掘珍贵的地下水资源。

如此养殖业和采矿业“双管齐下”,草没了,水也没了。大规模的荒漠化也就成为了必然,谁来了都不好使。蒙古的出口业主力就从以前的粮食和矿产品,变成了现在的沙尘暴。

而且,随着蒙古国大范围大规模的生态环境恶化,越来越多的蒙古人被迫到城市谋生。作为蒙古首都的乌兰巴托是蒙古国最大的城市,自然,乌兰巴托也承接了绝大多数的失业牧民们。以至于目前全国超过一半的人口都聚集在乌兰巴托,其中更是有着多达几十万人没有房子住。其他季节还好,可是到了冬天,大问题就来了。面对蒙古国冬天动辄零下二十度左右的严寒天气,蒙古人不得不烧煤取暖。上百万人一起烧煤,而且其中几十万人还是烧简陋的小炉子,那个场面……结果,乌兰巴托的空气污染指数直接就爆炸了。

传统上,我们把伦敦称为“雾都”。可是,这其实早就是以前的老黄历了。如果要评选现在的世界雾都,乌兰巴托必定有着极强的竞争力。

如果这样的状况再继续下去的话,那么蒙古国是没有任何未来的,毫无疑问。

蒙古过去几十年的发展经历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我们究竟应该用怎样的方式,才能够做到经济和生态环境都能够取得进步和发展,既能够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文明的丰富,也能够为我们的生存提供更加健康的生态环境?这个话题,值得我们有更多的关心。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